在江门说起美食,就不得不提到外海面。这种起源于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的细面,从诞生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而且到现在还非常受欢迎。这碗小小的面,到底有什么魔力?
图片来源网络
人物介绍
陈丽娟、陈锦添夫妇 共同确定为2021年江门市江海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海面手工制作技艺(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外海镇,离五大祠不远,就是陈丽娟制作外海面的作坊。在这里,陈丽娟和丈夫陈锦添既是工人也是老板。
24年坚守初心传承手艺
“我们这个外海面作坊从我爷爷那一辈开始做,后来传承到我父亲,再后来就传承到我这一代。”陈丽娟家中七姐妹,她是最小的女儿,“我的几个姐姐都没有坚持下来,当时我父亲和我说,如果连我也不做的话,那这门传承了这么多年的手艺就要失传了。”父亲的一句感慨,让陈丽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斟酌再三,陈丽娟决定辞去旅行社导游的工作,一肩挑起传承家族外海面的重担。
“做面确实很辛苦,其实我也有想过放弃,但想到父亲的那番话,就觉得应该坚持下去。”陈丽娟这一坚持就是24年。从不经世事的小女孩,到为人妻、为人母,陈丽娟在外海面的陪伴下走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忘瞬间,而外海面也在她的坚守下不断传承。
如今,陈丽娟与丈夫陈锦添一同经营这家小小的外海面作坊,在日复一日的打蛋、压面、切面中,将这门手艺默默传承。“我的小儿子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帮忙,也会跟我们说希望长大后可以继续传承这门手艺。”陈丽娟笑着说。
一碗简简单单的外海面,背后是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江门人对美食的追求,也让这碗面增添了几分温暖。
匠人精神
陈丽娟骑在长2米多、直径达12厘米的竹升上弹压面团。
等待切丝的“面布”。
用竹竿擀压面皮后,陈丽娟将面皮放进压面机压成薄片。
陈丽娟和儿子一起在屋顶晾晒刚做好的面。
知多D:外海面的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