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区文化馆
文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群文活动 >> 文化资讯
文艺创作应扎根本土,彰显地域精神
来源:江海区文化馆时间:2017-07-13

为提高区内文化骨干的创作水平和业务能力,5月22至25日,江海区文化广电体育局组织宣传文化战线文体干部和社区文体指导员赴江西省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赣州市群众艺术馆进行学习观摩。22日晚上,学习组在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观看了大型民俗音画《客家儿郎》。


《客家儿郎》集中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和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该剧主创人员深入赣州市乡村采风、体验、创作十余次,创作的触角始终深扎在赣南客家文化的根脉上,把最能彰显客家男儿精气神的“民间仪式”、“地域风俗”集结起来、提纯出来。全剧将传统舞蹈、戏曲、杂技、传统音乐等多种赣南客家“非遗”艺术表现门类、几十种非遗民俗集结一体,演绎了一方地域神采、一脉民族气韵、一腔家国情怀。

《客家儿郎》剧照

透过这个舞台作品,学习组看到了主创团队如何立足于赣州市本土的历史人文,从本土的客家民俗文化中挖掘出创作的主线,再糅合多种赣南客家“非遗”艺术表现门类,展现客家人壮丽的生活画卷。


舞蹈《思乡面》剧照


这给了学习组成员不少的启发,特别是如何扎根于本土生活文化、非遗文化,创作出展现地域风采文艺精品。事实上,近年来我区的一些文艺骨干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比如,江海区文化馆近年创作了两个以我区非遗项目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其中之一是以外海面制作技艺为源的舞蹈《思乡面》。该舞蹈把外海面的手工制作工艺艺术性搬上舞台,其舞蹈音乐具有浓厚的侨乡色彩,外海方言“打面”在音乐里变化成富有节奏变化的民谣。该作品曾于广东省第四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获舞蹈类金奖。另一作品是原创歌曲《神拳在手》,歌曲把我区非遗项目太虚拳刚柔相济的东方神韵与地方特色、时尚元素结合在一起,除了在编曲中加入了古筝、中国鼓等民族元素之外,还在间奏中加入了广东白话“rap”(说唱念白)。

《神拳在手》主创与演员合影

学习组成员纷纷表示,文艺创作应扎根本土,彰显地域精神。今后,他们将把创作视点聚焦在本土文化上,争取创作出更多时代精品。




相关附件:
上一篇: 笔情墨意——江海区美协五人作品展在市文化馆开幕
下一篇: 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文明再出发 ——江海区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近日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