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下午,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江门市江海区委宣传部主办,礼乐街道党工委协办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揭牌仪式暨“学讲话、讲故事、谈感受”百姓宣讲报告会在礼乐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举行。
(图片为江海区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揭牌)
(图片为百姓宣讲报告会宣讲团)
“学讲话、讲故事、谈感受”百姓宣讲报告会
江海区文联副主席—许和发代表江海区文艺界,作为本次百姓宣讲报告会宣讲团成员上台演讲,以《用心灵触动快门 用镜头记录时代》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许和发,1957年10月出生于江门,籍贯开平。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摄影技师,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摄影家协会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纺织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门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江门市职工摄影协会会长、江门市江海区文联副主席)。
内容节选
《江门日报》刊登作品—《他用镜头竖起抗洪的丰碑》
《江门日报》刊登作品—《憧憬胜利南—建设胜利大桥拆迁纪实之一》
《江门日报》刊登作品—《憧憬胜利南—建设胜利大桥拆迁纪实之二》
许和发宣讲原文
《用心灵触动快门 用镜头记录时代》
我受江海区文联的委托,参加“学讲话、讲故事、谈感受”百姓宣讲活动。我名字叫许和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江门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江海区文联副主席,国家高级摄影技师。简单讲,我是一名摄影家,是拿相机拍摄照片并且比一般人拍的照片好看点和有艺术感的人。
摄影是我的挚爱。上世纪80年代初,我用了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在当年颇为时髦的珠江牌双镜头120照相机。自此,我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的摄影生涯,我坚持用镜头记录侨乡特色文化及社会变迁,凭借对艺术的痴迷不断超越自己,走出了一条既有个人特色又雅俗共赏的摄影之路。
摄影的本质是记录,就是站在摄影人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我们要有一种记录当下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因为过了10年、20年、30年甚至更多年,这些影像记录就显得尤为珍贵。因此我一有时间就带着相机到处转悠,礼乐龙舟、新会鱼灯、外海面、茅龙笔……很多侨乡历史文化影像都定格在我的镜头里。
2005年6月下旬,我市连降大雨,西江洪水一度持续上涨。6月23日,西江大堤江门段江新联围壳滘水闸和石洲电排站自排闸底板出现漏水,情况危急。江门市武警支队官兵奉命到场抢险。为保侨乡人民的安全,武警战士们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知道消息后,我于6月25日下午5时30分赶到江海区外海壳滘水闸拍摄。在现场,我被武警官兵抗洪抢险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我用镜头定格他们抗洪抢险的特写、场面、细节。第二天是星期天,《摄影之友》全国60城市来到江门举办摄影巡回赛,我带去刚拍摄的《抗洪抢险》作品以组照的形式参加比赛,经评委评审和现场影友投票,我的作品《抗洪抢险》荣获最高奖项——特等奖。
2005年7月3日《江门日报》刊登了我这组作品,并配上“编者按”,题目是《他用镜头竖起抗洪的丰碑》:许和发这组照片是6月25日下午在西江大堤江门外海段拍摄的,26日下午即获大奖,获2005年《摄影之友》全国60城市巡回赛(江门赛区)特等奖,成为我市摄影界获奖最快的作品。它取胜的秘诀在哪里?它胜在题材新鲜热辣,胜在现场感强,冲击力强。作者以其敏锐的新闻触觉,熟练的拍摄技巧,加上其艺术眼光,使这组照片充满现场感和美感。
这组照片美在何处?美在用光靓,构图靓,色彩靓,人物特写靓,以优美的艺术手法描画了现代军人的风采。这组照片在选取镜头上我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者有势,静者有情。如图2,扛沙包的军人大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势;图3,一袋袋的沙包作前景,交代了环境,后边是滚滚浊流,抢险的军人冲锋陷阵般把沙包投入江中,溅起的水花如战士们飞扬的激情。这两幅照片就如一曲旋律的高音部。图4《堤岸风餐》,静中有情,就如旋律的低音部。这样高低结合,谱成了一曲歌颂现代军人的壮歌。
胜利南路和胜利大桥是江门主城区及五邑乃至周边城市人民盼望已久的重大民心项目。胜利大桥及胜利南路的开通,不仅缓解了蓬江大桥及市中心车流拥挤现象,还能适应江中、江珠高速公路和广珠城际轻轨项目建设的交通要求,疏导高速公路和轻轨站出入市区的车流。同时还能密切蓬江河南北两岸的沟通,使江海区接受常安路、胜利路以及长堤风貌街一带的商业辐射,打造南新区商业主干道,形成市区一个新的商业中心。
为了记录胜利南路建设的整个过程,我用了将近3年时间跟踪拍摄,从附近的居民搬迁、大桥动工,至完工等一系列过程,都一一用影像记录了下来,相片的数量达2000多张。在拍摄过程中,我还会随时带着一个小本子,将重要信息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摄影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演绎将更加精彩、动人。2010 年4月19日、20日《江门日报》连续二天用整版发表了我的摄影图文《憧憬胜利南—建设胜利大桥拆迁纪实之一》、《祈望胜利南—建设胜利大桥拆迁纪实之二》。
胜利大桥及胜利南路规划已久,2010年元旦假期结束就正式启动拆迁。从1月9日正式受理拆迁户的登记和拆迁签约,到3月31日,100%的住户已搬出,把钥匙交给拆迁办。许多工作人员和居民都说,这是一个奇迹。
拆迁是指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和政府所批准的用地文件,依法拆除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和附属物,将该范围内的单位和居民重新安置,并对其所受损失予以补偿的法律行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再建设的过程,为了城市的整体规划,有时也为了国家专项工程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对原有建筑房屋进行拆除、搬迁,达到整体的整齐划一或对日益紧张的国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拆迁往往伴随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生于斯而长于斯,故土难离。
2010年春节,是胜利南拆迁户在旧居最后度过的一个新年,我带着相机在这几条旧街巷寻访这里的拆迁户,见证他们那种不忍割舍的情怀。
按规定,胜利南路拆迁户要在2010年3月31日前搬出,论感情,许多村民都不舍得搬走,正所谓故土难离。特别是新建的农民大屋都是单门独户,人称农民别墅。滘头仁美里5号之一户主陈启兴,1982年建了一幢二层半的住宅,当时算是豪宅了。现在这幢小楼在拆迁范围内,陈启兴确实舍不得搬走,毕竟有感情啊。但他还是在2010年春节前与拆迁办签定了拆迁补偿协议。除夕,陈启兴自拟了一副对联,请挥春先生写道:“建设南路来得快”,“拆我家园叫我走”,横批“吾搬吾得”。春节前他将此联贴在大门口。“吾搬吾得”,是这里的方言,即是“不搬不行”。为了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为了滘头乃至江海区更美好的明天,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搬出了。
滘头五星村丰谷里56号户主赵洪超,他的房屋是1999年建成的,180多平方米。他选择房屋产权置换,新房选择在银城花园小区。2010年春节,对于赵洪超来说很有意义。他说,从2000年至现在,在这里共过了11个春节,今年是最后一次在这里过春节了。赵洪超在滘头航世里还有一间70多平方米的房屋,由于在大路边,出租用作修理摩托车,每月租金600多元,现在也要拆迁,每月少了一笔固定收入。但修桥筑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不管怎样都要支持,赵洪超说。
胜利南路拆迁安置政策本着以人为本,旧楼换新楼,步梯换电梯,无小区管理换小区管理的指导思想,充分保障了拆迁户的利益。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反映的是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
胜利南路建设动迁,对商铺来说有较大影响,位于河南下沙路段拆迁范围的商铺,在年初已纷纷打出各式广告,以期尽快清货。瑞庆百货商场在3月4日就开始挂出了搬迁清货广告,3月19日更是挂出“明天不走正龟公”的标语来发誓,可算是最狠的搬迁标语。这组照片当年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摄影要有一种“工匠精神”:摄影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好的摄影作品必定是生活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不但“养眼”,还要“养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四“有”要求:“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今天,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摄影家更需要用正能量的摄影方式,来拍摄社会、市民在新形态下的生活方式。摄影不但要“景深”,还要“情深”,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热爱,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摄影要用眼睛来构图,用思想来取景,用心灵来触动快门。我们要记录的,是一个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为新时代放歌,为新征程鼓劲!
——许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