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区文化馆
线上展览馆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线上展览馆
基层艺术风采系列之“匠心筑梦 雕刻璀璨人生”—非遗项目传承人梁群英(一)
来源:江海区文化馆时间:2023-04-20

为丰富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给基层文艺工作者、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江海区文化馆总分馆2023将继续在线上举办“基层艺术风采系列”作品展示活动。


本期为大家登载的是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群英。

梁群英是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门市高层次人才,侨都百优工匠,江海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技师,江门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高级职称首席高级工程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东省岭南工艺研究院研究员,培训师,广东省职业技能评价委员会专家,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江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专家,民建江门市委会文化艺术院副院长。

1992年开始从事绘画设计与民间木雕刻工艺设计创作。多年在传统木雕刻雕塑领域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庙宇祠堂文化古建筑木雕设计创作与工程施工。作品多年参展省部级展览会并获得奖项。工艺业绩被广州日报江门日报电台等省市媒体多次报道。三十年来工作历程中,在文化创新领域立足于现实生活,着重民族艺术和营造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发展。


梁氏木雕 四代相传

木雕最早的起源已难以准确追溯,但在江门有着深厚的底蕴。在梁群英的印象中,曾祖父那一辈人很会“雕木”。“双水是个农业大镇,那时很少有塑料制品,金属材质又比较贵,大部分用具都是用木头制作。”逐渐地,大家发现木头不仅能制作农具、生活用品,还能制作成家具,雕刻出各种各样精美的花纹,木雕逐渐成为一项工艺。双水村民由此发现了商机,纷纷以木工制作、雕刻为生,其中便有梁氏一家。

1891年起,曾祖父梁祖永在江门墟顶街创办“板仔行梁氏木雕作坊”。从传统手工锯木、凿木、刨木一步步深入木雕行业,立足于木雕界。百年更迭、代代相传,到梁群英已是第四代。



精雕细琢 方出精品


自小就在木雕工作室长大,父亲对待木雕的态度,就成了他的态度。“在我小时候,父亲经常专注地雕刻作品,我则在一旁帮忙拉锯刨木,看着父亲的精雕细琢,我对木雕也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梁群英说,父亲常告诉他,雕刻精品的前提,是良好的美术素养,于是到了读书的年龄,他更是一闲下来就拿木头学习雕刻,用纸画画,学习美术基本功。


“木雕不如作画,画错了还能用颜料掩盖。木雕的每一刀都是不可逆的,都要注意角度、力度。一旦刻错,整块木头就没法修补了。”梁群英说,每件木雕作品的诞生都是精雕细琢的过程,凝聚着工匠的大量心血。其中,雕刻佛像人物更是梁氏木雕的得意之作。

因为喜爱,梁群英经常在工作室中一呆便是十几个小时,丝毫不觉得枯燥和厌烦。


技艺传承  任重道远


在梁群英的木雕工作室,迎面就是一副古朴木雕镂空屏风,往里走去,百多件造型各异、精工细作的木雕艺术品扑入眼帘,有佛像、根雕、人物、家具等,大的有数米见方,小的精致到掌寸之间。


“木雕不仅是手工活,更是一项体力活。”梁群英坦言,在以木雕为生的25年来,也曾有不少年轻人表示对木雕文化的好奇与喜爱,前来求学。但由于木雕学艺周期长,过程“枯燥”,且对文化修养和体力要求较高,鲜有年轻人坚持下来,木雕工艺的发展逐渐呈现断层现象。






2019年,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被列入江门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作为“梁氏木雕”第四代传承人、江门市木雕刻根艺创作研究基地负责人,梁群英也发挥自身作用,主动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来。

每年参加广东省民间工艺博览会、走进校园展示木雕文化……梁群英在自己创作之余,还积极推广木雕艺术,受到不少国内外游客及学校学生的欢迎。

“现在国家更重视文化创新的发展了,我们也在尽我们所能,努力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下去,培养出更多木雕艺术人才。“梁群英说。








▲梁群英师傅把非遗项目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带到校园。

相关附件:
上一篇: 基层艺术风采系列之“匠心筑梦 雕刻璀璨人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群英(二)
下一篇: 基层艺术风采系列之 “ 记录基层光影,捕捉难忘瞬间 ” —许和发摄影作品欣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