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脱脂鱼干制作技艺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它蕴藏在城乡的每个角落,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位于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海岸线长达631公里(含海岛线),境内河川如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港。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作为水上人家的江门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有晾晒鱼干的饮食习惯,这种饮食习惯持续至今,尤其是礼乐镇,形成了传统的鱼干文化。
江门人的水上生活长达8个多世纪,耕渔文化源远流长。礼乐人何时起生产鱼干?史籍没有详细记载。据腊百岁老人介绍,早在宋代,便有许多礼乐人在做鱼干了。南宋时期,在江门礼乐镇就开始有人定居,多以捕鱼为主,以农为副。到了14世纪,蓬江流域已经成为了一个天然渔场,丰富的鱼类资源为礼乐人提供了食材,比如青、草、鲢、鳜、鲤、鲫等新鲜淡水鱼类,捕上的鱼马上可以下锅,其鲜无比。由于当时缺乏贮藏工具,礼乐人把多捕捞的鱼或放归大海,或制作成盐腌后风干而成的鱼干。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鱼干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浓缩,疍白质含量丰富。正因为鱼干储存方便以及食用价值高,晾晒鱼干成为了礼乐地区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