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诗词(2009年1月入选第一批区级非遗目录)
外海,别号龙溪。为纪念始迁祖陈莘隐在闽时,因战乱自莆田玉湖迁到漳州龙溪县深山中避难,得以保存陈家各人性命之事实,故以龙溪为外海之别号,示不忘龙溪也。
外海地理位置优越,背北朝南、依?傍?、钟灵毓秀、名?辈出。外海当地居?的始祖,?多是在南宋、元、明、清的乱世中由中原迁来。六百多年来,外海?注重教育,崇?尚武,培养良好家风家训。陈族自1350年外海开宗,更从祖业中提取相当的田产作兴学资金。如此代代相传,故名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 外海人在明清两朝考中进?、举?共有120多?。
外海诗词文化与江门?儒陈?沙先?有很?的渊源。南宋时陈?沙的?祖判乡因胡妃之乱由南雄珠玑巷南迁?外海,祖?渭川公再由外海迁居都会。后白沙先生高祖、曾祖均墓葬于外海?坭?,所以白沙先生在此筑馆守孝读书,适外海陈族四世祖泉?公重视教育,故其?陈云岑、孙陈章(字希文,号静轩)与?沙多有交处。曾孙陈绍裘、陈元寿则是?沙门?,后来陈绍裘成为外海明代首个中举者。陈献章经常与陈云岑、陈静轩等畅咏于?坭?中,有“?坭?下?蓬莱”之句。静轩公七?岁寿,陈献章有诗云:“甲?如何管得翁,全??发有?瞳。?泥便是游仙枕,兄卧?头弟卧东。”陈?沙对外海感情?深,常常题诗作联言及。其中讲到身世的诗有:“祖泽源流远,由来播?东。吾庐依外海,分派?南雄”。?有诗云:“我家久住龙溪上,说到龙溪便有情。荔?不将梨?美,沙螺休共蟹争衡。江村妇?蕉衫窄,街巷?童?屐轻。漫谓诗多慵对酒,樽前忙煞马先?。”
陈献章的学生当中,中期还有外海麻园的周?十一世祖周镐、周京兄弟。陈?沙与周?兄弟有很多诗句书信往来,甚至连仆人也有诗送赠。周京(字文都,成化丁酉科六??名乡进?)与陈白沙师生情重,问学、交流、唱咏甚多。其中白沙有诗三赠文都祖:“若见东山丈,微言共琢磨” 、“十年两别君,一别一回老。”
外海南山伍光宇与陈白沙亦师亦友,常同白沙先生等人乘“光风艇”泛游江门河,任情山水,品茗唱吟。不但在筑亭上焚?静坐,埋头读书,更在陈?沙家侧搭草居“寻乐斋”学习,陈?沙有七绝《伍光宇?室?沙为读书之所》记载:“君此?居君亦?,空村???多?。参差芭蕉丽晨旭,新叶新?递相续”。
外海人的文化、修养深受陈白沙影响,诗词文章除了读书人外,在乡间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交流,诗词创作技艺进一步提升。文人墨客以诗言志,日常吟唱题材丰富多样,题咏家乡风物的,陈笔山《龙溪八景》之《沁峰朝翠》有句“鲟江日影三竿上,螺髻苔痕万点迷”,《茶菴甘泉》有句“唐僧果是地行仙,掘得龙溪第一泉”。清代御前侍卫、闽粤南澳总兵马玉麟有白水带水月宫联“佛法无边叱石自成莲座现,仙缘有分溯流许多竹林游”。外海太虚拳宗师伍德文既为武者亦擅诗词,编有太虚拳拳谱、拳经、拳诗,有《练静功》诗句“环境颠连杂念多,心经一卷未曾哦”,《哭妻》诗句“只憾魂游千古别,凭将老泪洒西风”。清末读书人马廷恩有感列强侵略,国家风雨飘摇,满腔热血却又报国无门,写下“请缨是我平生愿,故尔辞家万里游”诗句。
外海写诗词的人很多,上述仅是个片鳞半爪, 外海人对文化的热爱,外海文化人对诗词的爱好,从不间断,直至今天,一班诗词爱好者借助“龙溪诗社”平台继续活动、创作和交流,并坚持了四十个年头。其实不仅仅只是有这四十年的历史可以叙述,要找寻这文化的足迹和文化的根源,最早的源头起码要返回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