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区文化馆
非遗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保护 >> 非遗活动
活动回顾 |“邑”起学非遗———2025江海区“非遗技艺·匠心课堂”(第一期)
来源:江海区文化馆时间:2025-07-30

由江门市文化馆主办,江海区文化馆承办的“邑”起学非遗——2025江海区“非遗技艺·匠心课堂”第一期已圆满结束!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非遗知识、体验传统手艺,每一刻都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每一堂非遗课都留下了独特而闪亮的成长印记。让我们一起回顾这精彩纷呈的瞬间!

礼乐龙舟体验--“非遗传承 亲子同舟”课堂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乐龙舟的保护与活态传承,2025年7月19日上午举办了“非遗传承 亲子同舟”主题龙舟非遗体验活动。本次活动巧妙融合知识普及、沉浸体验与亲子互动,为数十组家庭开启了一场穿越三百余年龙舟文化的精神之旅,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

课堂邀请市级非遗传承人区锦豪先生作为主讲人。区师傅通过视频,将礼乐龙舟逾三百年历史、礼乐龙舟独特的形制结构与功能分类,八坊龙舟的特色及竞渡的知识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现场家长与孩子们聆听了礼乐龙舟的起源传说、发展脉络,十分认真

随后,大家来到龙舟文化展馆龙舟“零距离”接触。馆内陈列的龙舟实物及各种文创产品,成为最直观的教材。孩子们兴奋地围绕在龙舟旁,近距离观察精雕细琢的龙头、触摸厚实的船桨。孩子们手握鼓槌,有模有样地敲击起象征着号令与激情的龙舟鼓。 “咚!咚!咚!”的节奏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长河中的竞渡呐喊遥相呼应,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兴奋笑容,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注脚。

课堂的压轴环节是极具创意的“礼乐龙舟”主题文创产品手工拼装。参与者们以家庭为单位,通力合作,将一块块精致的纸制拼板,逐步还原成栩栩如生的扒丁模型。这一过程不仅是亲子协作的温馨时刻,更是对龙舟构造的一次微观探索。这款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成功地将厚重的非遗文化转化为可感、可玩、可带回家的体验,成为连接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的新桥梁


“小手捏出侨乡味”——外海花生饼制作技艺传承

7月25日,在外海花生饼制作技艺课堂在上,外海花生饼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炳松师傅为亲子家庭讲述这项百年非遗小吃背后的侨乡故事,并带领大家亲手体验传统制作工艺,感受“一口酥香,万里乡情”的文化魅力。

活动中,陈炳松师傅以一个百年模具为引,娓娓道来外海花生饼的百年历史:“早年华侨下南洋,行囊里总少不了几块花生饼,它不仅是充饥干粮,更是家乡的味道。”从选料(本地小粒花生、土榨花生油)到古法烘烤,从模具雕刻的吉祥纹样到海外侨胞的思乡情结,生动的讲述让观众仿佛触摸到侨乡文化的温度。

在陈师傅的示范下,家长与孩子们分组体验了花生饼制作的关键环节——“压模定型”。参与者们将混合好的花生面团填入不同造型的模具,轻轻敲打、脱模,当饼胚完整呈现时,现场响起阵阵欢呼。陈师傅特别强调:“力道要匀,心思要静,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更是沉下心做事的道理。”

活动尾声,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花生饼整齐摆放垫了油纸的包装盒里,香气弥漫全场。每位参与者都获颁《非遗小传人》实践证书,并带走亲自制造的新鲜热乎的花生饼。

“原来一块小点心要经历这么多工序!”一位小朋友感慨道。不少家长表示,这种“故事+体验”的形式让孩子对非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而是“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

“生恭鲤鱼”非遗手作体验营

7月26-27日,在江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江海区文化馆分别开展了传统红纸生恭鲤鱼制作,黏土生恭鲤鱼摆件制作体验课堂。活动共吸引了40余组亲子家庭踊跃参与,通过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生恭鲤鱼非遗传承人陆月如老师以生动有趣的讲述,带领现场观众穿越时空,追溯这项传统技艺的起源。生恭鲤鱼作为江门地区特有的节庆民俗工艺品,以竹篾为骨、红纸为肤,寓意“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承载着侨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陆老师结合历史典故与制作工艺的演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生恭鲤鱼从民间手作到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引发了大小朋友们的浓厚兴趣。

在实践环节,亲子家庭在传承人与助教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一场传统技艺的探索之旅。从贴纸、绘鳞到点睛,孩子们与父母默契配合,用灵巧的双手将红纸裱糊、金墨描画,一条条栩栩如生的生恭鲤鱼逐渐成型。

本次黏土生恭鲤鱼摆件制作体验课堂,突破传统材料限制,创新采用特制黏土替代竹篾红纸,将生恭鲤鱼这一江门节庆符号转化为可塑性强、色彩丰富的亲子手作项目。课程伊始,非遗传承人陆月如通过图文展板与实物展示,向大小朋友们讲解生恭鲤鱼的起源以及吉祥寓意,而黏土材质的引入则让这一传统工艺更贴近现代生活场景,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作品完成后,老师为大家颁发《非遗小传人》证书,以资鼓励,互动氛围热烈。

“邑”起学非遗系列非遗课堂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通过亲身体验造生恭鲤鱼、捏花生饼等传统技艺,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既填补了假期教育的空白,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播下了种子。

相关附件:
上一篇: 活动回顾 |“邑”起学非遗———2025江海区“非遗技艺·匠心课堂”
下一篇: 非遗课堂|江海区开展外海花生饼制作技艺非遗体验课